龍天
  一家快餐店,一個忙碌的周五下午到傍晚,幾個非常“群眾”長相的演員——這樣的長相讓我們覺得“群眾”就在我們身邊。《服從》是這樣一部成功的小製作犯罪心理驚悚片:基於真實事件改編,這一事件全美大約有70起記錄在案,發生在30多個州。
  在這家快餐店,一名就要晉升為收銀員的年輕美女員工,被一個惡作劇的電話擾亂了平靜的生活。電話那頭自稱是一名警察的人,以權威性的口吻告知值班經理,這名年輕女員工剛剛偷了一個顧客的錢包。這名值班經理被要求在警察趕到之前,對女員工進行翻包搜身和脫衣檢查,尋找丟失物品。電話一個接一個,快餐店經理和職員們就這樣被假警察耍得團團轉,一次次對“偷竊物品”的女員工施以懷疑與侮辱。值班經理平時還算平易近人,但自從得到“警察”這個更大權力的憑藉和指導,她的權力感逐漸得到加乾最終其身份已經因權力關係而與“警察”認同,仿佛自己也已經穿上了警服……
  這是一場騙局,更是一次實驗,是一個對普通人群獲得權力之後逐漸迷失的人性審查。類似的電影最著名的當屬《The Experiment》——中文譯名為《死亡實驗》以吸引眼球。《死亡實驗》是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·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的。作為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津巴多,從心理學入題是他的本行。他的《路西法效應》(三聯書店2010年出版)中的一個小標題就是佐證:“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對權力濫用的警告”。
  40年前,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大樓的地下室,津巴多隨機指派一群普通善良百姓充當志願者,一部分模擬監獄環境下的“獄警”,另一部分模擬“犯人”。實驗開始時大家嘻嘻哈哈,後來“獄警”開始使用權力維持秩序,隨後發展到濫用權力、濫用私刑、發泄個人情緒,犯人則不惜性命反抗,整個監獄陷入失控狀態。那些健康、聰明、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要麼變成了殘忍獸性的“獄警”,要麼變成了心理殘缺的“囚犯”。
  另一個類似的版本是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坦利·米爾格拉姆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進行的一系列著名實驗。他找了40名來自不同職業的市民作為受試者,參加一項名為“懲罰對學生學習影響”的研究。受試者充當“教師”,在實驗者斯坦利及其助手的指令下,當“學生”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,受試者便對“學生”施加強度和痛苦程度不斷增加的電擊。後來,斯坦利又改變實驗要素,做了19個獨立實驗,對象多達1000人。這些實驗的設計與結果震驚了全球心理學界,引起了人們對權力、個人道德以及自由意志三者關係的談論。
  世界各地的許多心理學家在不同時期又重新做了這次實驗,實驗毫無爭議地證明:對權力的盲從在某種程度上是人的天性,不分時間和地域。
  其實《服從》的重點並不在騙局本身,因為這樣的騙局太拙劣了,有經驗的觀眾在一開始便能猜到騙局中的關鍵要素:那個警察是假的。但是別忘了,生活中這樣的電話騙局已經讓很多人受騙上當。影片的重點在於,當給予或獲得,或者自以為獲得權力的時候,我們應該保持小心和警惕。
  同樣是實驗,德國電影《浪潮》也揭示出人性中的身份及自我迷失的恐懼性結局。影片主人公賴納·文格爾大膽設計了一個“獨裁統治”的實驗,他將自己設計成“浪潮”組織的絕對權威。從最初的玩樂心態起步,影片中的青年男女漸漸為這個組織而瘋狂,與賴納一起在不知不覺中滑向了納粹與獨裁的深淵。當活動周結束,賴納宣佈停止“浪潮”,這使許多學生不解、痛苦、絕望……
  《服從》讓我們重新審視對於人性的天真幻想,更意味著邪惡是能夠創造出來的。也印證了一點:權力會令人腐敗!擁有越大的權力越能讓人做出逾矩的事,即使對方和你一樣都是生而平等的人!《服從》的結尾,值班經理請另外一個員工哈羅德來看管女職員,哈羅德提了一個問題:“Why?”雖然只有一個詞,但它徹底改變了被羞辱者的命運和《服從》的劇情。
  津巴多曾經解釋說: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惡,並不是少數“壞蘋果”犯下的,相反,而是普通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極端行徑。“我們首先應該找出什麼樣的環境有可能激發出他們的惡行。與其說是壞蘋果裝進了好木桶,為什麼不假設是好蘋果裝進了壞木桶從而變成了壞蘋果?”  (原標題:服從實驗:“美國警察”版非法拘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bpubhq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